本報記者 陳鴻飛 朱章安
  通訊員 劉魁春 胡衛華
  在衡陽縣曲蘭鎮前進村,有座名叫陡桶嶺的山,山如其名,山勢陡峭,形如水桶。山上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,連接衡陽縣、婁底市,一度是兩地商賈往來的“茶馬古道”。
  清光緒二十三年(公元1897年)秋,為方便過往行人,兩地百姓合力在陡桶嶺上修建了一座涼亭——清俊亭,以供來往行人歇息。亭子建成後,衡陽縣有一家人祖孫三代為路人免費擔水解渴,孫輩捐資修亭、義務護亭,其感人故事在衡陽、婁底等地傳為美談。
  故事現在的主人公叫鄒玉祥,衡陽縣曲蘭鎮前進村進沖組人。9月7日,記者在山路上攀爬半個小時,在陡桶嶺見到了鄒玉祥。已年過六旬的鄒玉祥滿頭白髮,正拿起扁擔,準備往山上清俊亭送水。
  記者說明來意,鄒玉祥急忙放下手中扁擔,請我們進屋。問起他家祖孫三代人義務挑水、為過往行人服務100多年的事時,鄒玉祥有些靦腆地說:“我爺爺那時沒地方住,拖家帶口曾住過清俊亭。當時來往路人多,為了讓路人歇息時能喝上水,爺爺每天下山挑水,最多時一天來回挑水四五趟。”
  “從陡桶嶺山腳下水井挑擔水上山,來回要40多分鐘。為了路上有個說話的人,爺爺常把我當小狗一樣帶在身後。”鄒玉祥回憶小時候陪爺爺上山送水的情景,仿佛回到了孩提時代,“陡桶嶺的山路,平時空手走都氣喘吁吁,挑著滿滿一擔水的爺爺常累得滿頭大汗。看見饑渴難耐的過往路人大口大口喝下清涼甘甜的泉水時,爺爺嘴角總露出開心的笑容。為路人供水解渴,這成了爺爺的一種習慣,他先後為過往行人挑水50餘年。”
  解放後,鄒玉祥一家在陡桶嶺離清俊亭一華裡左右的地方,修建了幾間泥瓦房,他們從此有了一個安定的家。鄒玉祥13歲那年,爺爺病逝。爺爺臨走時拉著鄒玉祥叔父的手說:“我走了,鄒家為過往行人挑水不能斷。”叔父鄒純宣淚如雨下,點頭應允。
  就這樣,叔父鄒純宣接過爺爺留下的扁擔、水桶,開始往山上送水。鄒玉祥說,有時挑水上山,碰到下雨路滑,叔叔連人帶桶不知摔過多少次,但他沒有忘記對爺爺的承諾,默默堅持往山上送水,這一送堅持了28年。
  花開花落,歲月無聲。1993年,叔叔鄒純宣年老體弱,無法繼續挑水往亭里送水。鄒玉祥毅然辭去在雙峰一家煤礦的工作,回到老家前進村,接過叔父的扁擔,開始向亭子繼續送水。鄒玉祥說,迄今為止,他祖孫一家三代已為過往路人義務挑水、送水解渴逾百年。
  送水過程中,鄒玉祥發現清俊亭年久失修,瓦面破損到處漏水,如果不及時維修,古亭隨時有坍塌的危險。於是,他又開始為維修亭子而忙碌起來。他掏出自己所有積蓄,捐資8000多元,並四處籌資7萬多元,於2011年開始對清俊亭進行維修。維修期間,鄒玉祥沒有一天離開過工地,但結算工資時,他一分錢沒要。有人說他是“白痴”,可他說:“清俊亭已有110多年曆史,是曲蘭鎮的古建築,作為離亭子最近的住戶,我有責任保護它。”  (原標題:送水百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zkeo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